專欄作家/周琬瑄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什麼你會喜歡女孩子」又或者「為什麼會喜歡男孩子」還是曾經的你對於同性有過那一瞬間的怦然心動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共同探討「性向」這個議題。

【你們沒有錯】─那些年給予支持的名人們
猶記得那一年的彩虹大遊行,挺同藝人紛沓而至你是否還記得那些「挺同立場」的他們呢?
張惠妹的彩虹帶給同志朋友的是種信念是種信仰,阿妹曾說:「我有一個心願,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讓『同志』這個稱呼、稱謂,這個符號,可以從世界上消失。因為我覺得沒有人因為自己喜歡同性,需要被冠上一個很特殊的身份,或者冠上一個特別的稱謂,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有真正的愛。」
五月天的擁抱傳達了圈子裡對於「認同」的期望,是種情感壓抑後的盼望與希冀,而蔡依林的「玫瑰少年」更多的是期望社會給予跨性別人們的尊重包容與認同,那一年的楊丞琳一首「想幸福的人」用微電影拍出了對於跨性別的友愛,看到這裡能夠發現越來越多的名人願意站上一線為跨性別發聲。
同性戀、異性戀與雙性戀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現在我們很常在街邊與報導上看到所謂的「LGBT」,其是是種「跨性別主張」的統稱。在圈內「同性」僅僅只是多種選擇的其中之一,細分之下尚有『 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
目前學術界理論分有「先天」與「後天」各有擁護者,先天派主張「同性是天性」;後天派主張「家庭造就心理」,另外亦有寡種群體不同於前兩者認為應由「多種因素形成」。
目前相關醫學領域較為知名的研究是1950年代的「雙胞胎研究」,學者 Franz Kallmann 以雙胞胎為主體做相關遺傳研究,研究中發現同卵中其一人為同性者則另一研究體同為同性者的機率相對高;如為異卵者則兩者皆為同性的機率為八分之一。
但是此理論對於後天言論者較無論點支持,後天派依舊認為此理論應為同個教養環境之下所出並不足以反對後天環境論點。
目前醫學言論上相較於雙胞胎更多的研究結果支持「同性戀的產生與基因、大腦有所關聯」,在90年代初腦神經科學家Simon LeVay(1991)及研究基因的Dean Hamer(1993)團隊發現男性的同性傾向者與異性傾向者在大腦的某區位(third Interstitial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Hypothalamus, INAH3)的大小有異,而Hamer則發現「可能」與性傾向相關的基因序列(linkage),這無疑在醫學的基因與大腦研究中是一大發現也因此在醫學界引起一陣討論。

愛上同性別的我錯了嗎 ?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公平,尤其在面對與自己與眾不同的人時會更加顯著的發現社會所帶來的「有色眼光」。
在小編的求學過程中,因為基本待的是男生少數的商科學校在這階段「同性」幾乎可以說是比比皆是的存在於周遭環境,在社會中,男同志又要比女同志們更加的艱辛一些,此處並不是要戰性別而是真的在我眼中看到的社會環境給予男同志的反應就是「」而是真的在我眼中看到的社會環境給予男同志的反應就是「譏笑」、「嘲諷」帶有強烈攻擊性字眼的言論幾乎都是針對男同志們。
當然,談論了上述並不代表女同志就不會有所謂「歧視」、「有色」甚至於不公平待遇,其實在這個社會上雖然大家嘴巴上都說著「LOVE&PEACE」、喊著「性別平權」但是多數的同志在社會中仍會遇上許多的歧視與刻板印象。比方「同志是愛滋源頭」、「同志就是變態是不正常」諸如此類的言論相信在你我的生活環境中或多或少的都有過耳聞,而說出這些言論的人也並沒有真正的想去了解過「不同性傾向」的這一群體。
萬幸的是在2019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三讀通過同婚專法並於同年5月24日生效,這一法案的通過大大的讓「LGBT群體」的人們擁有了愛與承諾的權力,當然以小編的個人視角無論視為異性戀者或是同性戀者,婚姻從來都不是那一紙「結婚證書」所能代表甚至約束的。但是這個法案的通過無疑對於「跨性別群體」而言是一大福音,在法規之下他們有能力拯救他們所愛、有能力給予對方承諾與證明。
儘管法規的通過,傳統道德上所賦予的責任與觀念卻依舊死死的扣在這一個群體之上。小編的小姪女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屆適婚年齡的她儘管有想共赴一生的對象也遲遲不敢開口,就因為家中的道德傳統並沒有辦法直接性的接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因此,哪怕年年催婚甚至已經把對象帶給家人熟悉就是不敢越過那一條道德與傳統的束縛去勇敢認愛。

那些年被傳統道德壓抑的謬論
前述提到小編的小姪女為彩虹圈的一員,從他跟我分享出櫃的那一刻起便是家族中無法開口的秘密了。我們家是個傳統大家庭,因此對於「跨性別」取向較沒辦法說讓長輩馬上就能夠接受,尤其當我們每每看到同志新聞的時候,家中長輩的反應往往趨向負面、反彈,抵制!儘管我們想要幫助他們導正正確資訊他們依舊有自己的觀點,認為同志就是一種「原罪」。
曾經,我問過小女孩對你而言在家庭觀點這一塊他會不會很無力。樂觀的他對我說,雖然感情是雙方但是要給對方未來也一定要有家人認同,他相信有一天能夠讓家人理解的。
我是同志我驕傲
「如果我嘗試了與異性相處可是我發現我真正心動的依舊是跟我同性的他」該如何求助?誰能聽我說?我又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
別緊張!孩子,其實你並沒有做錯事。你同樣的方式去愛人你沒錯只是愛的對象在世俗之中與眾不同僅此而已。當有一天你發現你跟周遭的夥伴們與眾不同時,請不要第一時刻的責備自己、質疑自己,而是尋求正確的管道去對自己做認知。
我們每個人在愛別人之前都應該先做的第一步是「愛自己」,只有在愛自己、認識自己且了解自己的過程中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理性與感情;只有在認識自己之後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與接納。
這邊小編也提供幾個民間團體,當你在未來的路上對於「性向」有所質疑、懷疑,或對於自我認知有疑惑時可以尋求該單位「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的 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 (bravo.org.tw),該網站點擊進入後將有滿屏的專業諮詢人員為迷途中的你做解答讓你找到心之所向。
如果你是在「有色」環境下受夠了,想尋求友善的回應與相處「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 友善空間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hotline.org.tw) ,該網站將會整理出全台灣所有的性別友善地點給予受傷的你療育。
如果你需要個窗口與你聊一聊 【皓日專線(跨性別諮詢專線)0958-630-478】這是一隻專為跨性別族群所開設的專線電話能夠性別迷惘之中的你指點迷津。
最後,小編這邊給予的建議是「從心出發」,心之所向便是你的方向。如果對於性傾向你有著無助與迷惘時,不妨問問自己的心這一份情究竟是悸動或者是其他情感吧!
感謝一路有你
如果你一樣身為家屬,我們該怎麼做?如何做?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呢?
小編這邊要給身為家屬的大家一些小意見。簡單而論就是請用平起平坐、一視同仁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的不同,他們與我們一般身而為人、與我們無二的選擇去愛他們想愛的人,如果站在常人視角你會發現他們僅僅是在做與我們無二的事情。身為家屬應該給予的是審視對象的好壞與同理,而非抱持著傳統的偏見去排斥與拒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