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擊人類生活,但卻為地球帶來了短暫呼吸時間

  • by
專欄作家/艾貝兒
這兩年疫情肆虐全球,造成全人類的生活丕變,直到現在都還看不到盡頭的感覺,相信許多人都覺得悶壞了,很想回到過去的生活,然而我們是否曾思考過,疫情或許對人類是場災難,但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而言,也許反而是暫時得到舒緩與解救。
當人類被迫停止許多商業活動以及各種社交活動的同時,地球反而在短短數月間開始有了以前從未想像過的變化,以下來看幾個真實的生態復甦案例

1、各地空氣汙染明顯下降

許多地方觀測到空氣中「二氧化氮」含量,在疫情開始爆發後短暫數月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二氧化氮」是汽車以及工廠所排放的有害氣體當中一種主要的汙染物,由於人類被迫因疫情而隔離,因此減少了許多交通和工商活動。 以中國為案例,針對2020年一月與二月做比較,從NASA所觀測到的資料顯示,二氧化氮含量大幅度減少

以歐洲來說,義大利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際,是當時歐洲被疫情重創最嚴重的國家,曾經創下死亡人數全球最高,因此當時產業全面停擺的狀況下,歐洲太空總署也觀測到二氧化氮濃度的變化,特別是在義大利北部工業區,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而從全歐洲來看,針對2019年與2020年三四月同期做比較,好幾個大城市的二氧化氮濃度都有將近50%左右的降幅

2、印度睽違三十年再度看見喜馬拉雅山

這同樣也是空汙改善之下造成的另一種奇蹟,在2020年三月底時,印度實施了21天的全國封鎖,位於印度北方的旁遮普省,當地居民居然能夠在家裡就清楚看見遠在200公里外的喜馬拉雅山美景,而許多人也紛紛用手機紀錄下這奇蹟的一刻,根據許多當地人表示,在那生活將近三十年時間從未見過如此景象,過去這些地方在嚴重的空氣汙染下都是灰濛濛一片,拜疫情之賜,工廠全面停工之下,這個著名的「世界的屋脊」終於露出它美麗而清晰的樣貌,山頂皚皚白雪以及稜線都一清二楚,甚至在晚上還能瞧見星星。

3、威尼斯運河變得清澈見底,魚群自在悠游

曾經這個充斥觀光客的世界知名水都,是所有造訪義大利必去景點,然而大量的觀光客早已讓威尼斯不堪負荷,大量的垃圾汙染物往水裡排,我還記得多年前造訪當地的情景,街上都是絡繹不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摩肩擦踵,河道上航行著許多貢多拉船,水色完全是一片汙濁,根本不可能看到水底下有甚麼,就只是看起來很噁心的墨綠色混濁水;實際上,威尼斯的水汙染問題早已其來有自,因為早在20、30世紀時,威尼斯港口就開始發展工業,工廠及煉油廠的汙染物都排入水中,運河裡的生態早已被破壞。 自從疫情鎖國之後,這裡雖然成了死城,但對於水下動物而言可是恰恰相反,沒有了飯店排放的汙水、沒有了貢多拉船,水質變得乾淨,清澈見底的水裡出現許多悠游自在的魚,甚至還有人拍到水母也出現其中。

從歐洲太空總署的衛星照片顯示,2019年四月與2020年同期做比較,確實出現極大差異,2019年時運河上航行著數十艘船隻,到了2020年船隻數量大幅減少,並且因為水質清澈的關係,能清楚看到水底的地形。

4、野生動物們更自由自在移動,而不被干擾

在紀錄片「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當中,詳實記錄野生動物因為疫情發生之後,改變了許多生存行為模式,也因此提高了下一代的生存機率。 沒有人造訪的沙灘,讓海龜得以在不受打擾的環境下繁衍下一代,繁殖成功機率大幅提升

在以色列境內,開始出現胡狼在公園到處遊蕩

知名的日本奈良,過去每年有一千三百萬觀光客到訪,當地梅花鹿早已習慣被人類餵食仙貝,實際上這些鹿早已在此生存將近一千三百年,然而賴以為生的草地逐漸成了人類棲息地。
如同侏儸紀公園的名台詞所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沒了仙貝可吃,梅花鹿們開始離開寺廟,走到2.5公里外的覓食地點,尋找零星的野草吃,也由於改變了飲食方式,沒了人類餵食,少了塑膠垃圾,可避免誤食死亡,它們反而變得更健康,原本人類擔心它們會餓死,意想不到的是反而生存得更好。
在阿根廷首都一處郊區,生性害羞的水豚紛紛到豪宅草坪覓食,這裡原屬於它們生活的濕地
南非金錢豹開始放膽在白天一處沒人住的旅館附近狩獵,原本它們只敢在夜晚狩獵,如今改變了狩獵型態,過去25年它們減少將近30%的數量,如今可以自在的霸佔原本屬於人類的領域
南非開普敦海岸邊,公驢企鵝可以不再被人類充斥的海灘,阻擋了餵食下一代的去路,
而過去30年他們的數量減少了70%
正如紀錄片中所說「當人類缺席時間愈長,動物們變得愈勇敢」。
   人類總以為自己是友善對待動物的,殊不知原來我們只是出現在它們的生存環境
或是製造出的聲音,都在影響著動物們的生存。

5、疫情之下海洋變安靜

過去人類許多活動製造了不少干擾海洋的噪音,航運、捕撈、鑽油平台、海底採礦、聲納、地震探勘,而這些噪音都在一點一滴影響海洋生態,事實上不少海洋生物都必須仰賴聲音溝通、生存,大到大型哺乳類小至浮游生物,無論是獵捕食物、方向導航、防衛敵人攻擊、求偶、尋找繁殖地等,都必須依賴聽覺,遠比視覺和嗅覺更為重要,這些噪音嚴重的話甚至導致大型鯨豚擱淺死亡。

   2020年科學家在阿拉斯加採用水下聲音器進行觀察,以往根本吵到聽不見座頭鯨的聲音,如今他們發現座頭鯨們出現了更複雜的聲音溝通,這也間接影響了他們今年的存活數量正持續往上攀升。同時,更有科學家研究,噪音降低也讓動物們壓力減低,這有助於生長、繁殖與免疫系統的提升。雖然有些改變就動物外表而言看不出差異,但其實動物仍然被人類活動持續影響著。
這場疫情造就了地球的一場巨變,人類的生活陷入愁雲慘霧中,試圖想盡快擺脫病毒,回歸正常,然而人類本位思考的同時,就地球的角度而言,是否這場疫情才是在清除人類這種「病毒」,讓地球得到舒緩與平靜? 在人類活躍的日子按下暫停鍵後,只不過短暫數月時光,大自然正悄悄得到紓解,並且默默產生了驚人的改變,身為這個星球上自以為是的高智慧動物,我們是否該從這場教訓中開始反思,這個星球不單獨屬於人類所有,還有多如繁星的生物們也存活在我們周圍,生活領域互相重疊,人類的一點點作為都能夠產生不少的影響力。
事實上,漸漸開始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改變的作法,像是減少郵輪交通、增加關閉沙灘時間等等,在印度,由於大象棲地已被破壞,被大多數農田取代,居民原本經常需要驅趕大象,以避免農作物被搶奪,也常有居民被象群攻擊事件,在環保基金會幫助下,決定採用更和諧的方式與大象相處,在疫情封鎖期間,由於有更多人力閒置,他們開始集體為大象種植農作物,沿著森林邊緣,設立一個緩衝區,種植一些快速生長的稻米及草類供大象食用,漸漸地他們不再需要驅趕大象,大象也不再闖進農地和村子,這也正符合2020後半年開始有愈來愈多聲音提出的「共生」概念,就疫情而言,病毒不可能完全消失,人類勢必要與病毒共生;就環境而言,人類無法獨活在這個世界,必須與大自然共生。
例如我們長期破壞山林,不斷開發各種礦產、動植物資源,為了避免繼續過度開發,必須找出循環再利用的方式,像排碳過量問題,已造成暖化問題陷入難以解決的困境,勢必要發展其他綠色能源取而代之。
長期以來,人類為了自私的利益發展,不停地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侵犯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因此讓野生動物的病毒攻擊人類,導致疫情的浩劫,自然界本就無法讓任何一物種獨佔,人類不能離開細菌,生物鏈上彼此間都有緊密的關聯性,我們必須找出讓環境永續維持的方法,學會與地球萬物和諧「共生」。
 
人類的慾望無窮無盡,永遠無法滿足,然而大自然對人類無欲無求,只要人類願意做出改變,學會尊重自然,對地球而言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幫助。
資料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548
https://technews.tw/2020/04/26/in-the-covid-19-epidemic-the-earth-became-clean/
https://travelcom.com.tw/india0413/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B6%85%E6%B8%85%E6%BE%88%E7%85%A7-%E9%9C%B2%E5%87%BA-%E7%96%AB%E6%83%85%E5%A4%A7%E6%B5%81%E8%A1%8C-%E5%A8%81%E5%B0%BC%E6%96%AF%E9%81%8B%E6%B2%B3%E7%A9%BA%E6%8B%8D%E7%9B%B4%E9%80%8F%E6%B0%B4%E5%BA%95-070326962.html
https://read01.com/zh-tw/BJmk6Mz.html#.YdsIFf5ByUl
https://gimy.one/v/202122098/hd.html
https://www.gushiciku.cn/dl/1afLp/zh-tw
https://technews.tw/2021/04/24/ocean-noise-study-to-measure-the-oceans-year-of-quiet/
https://e-info.org.tw/node/229496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1804.html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5396/%E7%97%85%E6%AF%92%E3%80%81%E7%92%B0%E5%A2%83%E3%80%81%E5%85%A8%E7%90%83%E5%8D%B1%E6%A9%9F%E2%94%80%E2%94%803%E4%BB%B6%E6%82%A8%E8%A9%B2%E7%9F%A5%E9%81%93%E7%9A%84%E4%BA%8B/
https://ctee.com.tw/bookstore/magazine/314274.html
圖片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548
https://technews.tw/2020/04/26/in-the-covid-19-epidemic-the-earth-became-clean/
https://travelcom.com.tw/india0413/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B6%85%E6%B8%85%E6%BE%88%E7%85%A7-%E9%9C%B2%E5%87%BA-%E7%96%AB%E6%83%85%E5%A4%A7%E6%B5%81%E8%A1%8C-%E5%A8%81%E5%B0%BC%E6%96%AF%E9%81%8B%E6%B2%B3%E7%A9%BA%E6%8B%8D%E7%9B%B4%E9%80%8F%E6%B0%B4%E5%BA%95-070326962.html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3/4510314
https://www.gushiciku.cn/dl/1afLp/zh-tw
https://technews.tw/2021/04/24/ocean-noise-study-to-measure-the-oceans-year-of-quiet/

工商專區

● 協助產品推廣
●增加平台曝光
●部落客配合
●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