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陳凡

近期因為出國遭到限制,國內遊客開始發展台灣島內的各種旅遊路線,其中,爬山踏青漸漸成為人們假日旅遊的熱門首選,但是隨著前往山郊的遊客逐漸增加,因誤食野外植物而中毒送醫的案例也更容易發生。
以下為您整理了一些台灣野外常見的有毒植物,讓您可以在旅途中懂得辨認,而不至於隨意食用,造成遺憾。

姑婆芋
葉面無絨毛,有皮革的質感,水滴無法在其葉片上凝結,葉子的邊緣缺口較為接近,波狀、葉脈較為明顯。

芋頭
葉面具有絨毛,水滴可以在葉片上凝結成形,葉子的邊緣缺口較遠,葉脈也不如姑婆芋明顯。
又稱山芋、觀音蓮,與芋頭皆屬於天南星科(Araceae)的植物,故外觀相似,常有民眾因誤認食用而中毒。
姑婆芋的特徵是其葉面無絨毛,有皮革的質感,水滴無法在其葉片上凝結,葉子的邊緣缺口較為接近,波狀、葉脈較為明顯,其地下根細長,且偏黃色,根、莖、葉皆具有毒性,烹煮也難以降低其毒性,一旦誤食,恐會引起喉嚨痛、口腔麻木等中毒症狀,部分患者則會伴隨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
芋頭相對姑婆芋,其葉面具有絨毛,水滴可以在葉片上凝結成形,葉子的邊緣缺口較遠,葉脈也不如姑婆芋明顯,地下根具有紫色的斑點,雖然根、莖、葉皆具有毒性,但透過充分的烹煮過後能夠去除其毒性。

大花曼陀羅
野生植株的花朵為白色的喇叭狀,另有園藝式的大花曼陀羅花為黃橘色,呈喇叭狀。

假酸漿
花朵呈圓錐狀,顏色為白色漸層至淺紫或粉紅,植物全株短毛覆蓋,葉子表面也較為粗糙。
俗稱喇叭花,葉片外表與原住民傳統食用植物之一的假酸漿相似,故時常有民眾為自製原住民美食「阿拜(原住民粽子)」而誤食中毒。雖然看葉子難以辨別,若能找到其花,便能輕易的分辨兩種植物的不同。
大花曼陀羅分布於台灣全島的低海拔地區,野生植株的花朵為白色的喇叭狀,另有園藝式的大花曼陀羅花為黃橘色,呈喇叭狀。其全株有毒,為具神經毒性的生物鹼,會使誤食的民眾出現口乾舌燥、皮膚潮紅、心跳呼吸加快、頭暈等症狀,並有可能出現幻聽、幻覺、意識模糊、妄想等神經中毒症狀。
假酸漿則生長於台灣中低海拔地區,花朵呈現圓錐狀,顏色為白色漸層至淺紫或粉紅色,植物全株短毛覆蓋,葉子表面也較為粗糙。

綠摺菇
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會逐漸轉變顏色為灰綠,菌柄有環節、傘下有褶。

雞肉絲菇
蕈傘正中心突起,形狀類似斗笠,且菌柄沒有環節。
又稱綠孢環柄菇,是中到大型菇菌,傘蓋為半球形,大小可至半徑20公分,其外表看起來與可以食用的雞肉絲菇類似,故民眾在野外時容易誤以為其可食用而誤採、誤食。
綠褶菇的菌褶雖然初期為白色,與上述可食用菇類類似,但成熟後會逐漸轉變顏色為灰綠,菌柄有環節、傘下有褶,民眾可以此便能分辨是否為綠褶菇,在誤食綠褶菇後的一到三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雖一般狀況下並不會帶來生命危險,卻也需要民眾多加注意,避免誤食。
雞肉絲菇同為白色菇類,卻無毒可食用,與綠褶菇的差別在於其蕈傘正中心突起,形狀類似斗笠,且菌柄沒有環節。
除了以上幾種植物之外,野外上有許多有毒的植物,例如:美洲商陸、苦楝、台灣馬桑等。雖然,現在智慧型手機有多款辨識植物的APP可以下載,但其中的便是精確度仍然並非百分百,也偶爾能聽聞遊客因錯信而誤食中毒的狀況。因此,建議來去山林野外的遊客們,勿逞一時口腹之慾,而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造成身體上的無法挽回的傷害,便是大大的遺憾。
此外,若是真的誤食,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用後的廚餘殘渣,以利作為檢體,提升醫生的診斷速度與正確性。
【參考資料】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36255
野外爬山勿隨意採食菇類及植物 以免誤食中毒!|元氣網: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4662886
野外踏青勿拈花惹草 小心誤食恐中毒|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076
如何區分「姑婆芋」與「芋頭」|彰化縣衛生局:
https://www.chshb.gov.tw/node/190931351
誤食曼陀羅葉 台東民眾中毒|聯合影音網:
https://video.udn.com/news/311239
這三種白色野菇長很像 小心綠褶菇有毒|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51200
【圖片來源】
封面:https://photo-ac.com/en/photo/1730147/jungle-of-iriomote-island
植物照:https://www.inaturalist.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