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是用來拯救地球的!?原來是我們都誤會了

專欄作家/映辰

塑膠是用來拯救地球的!?

「你當我塑膠喔?」是九年級生時常掛在嘴邊的流行用語,意指「你當我假的?」、「你當我沒用喔?」有「無視」的意味。然而塑膠無處不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材質,琳瑯滿目的塑膠產品,尤其物美價廉且多樣化的用途,令人難以抗拒,不論是家庭、生活、飲食或工業用品,在在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怎麼會是沒有用的呢?

2015年,一段約八分鐘的紀錄影片令許多網友怵目驚心,影片裡,一隻欖蠵龜的鼻孔正插著一支完整的塑膠吸管,摘除的過程中,欖蠵龜疼痛掙扎,流血又流淚,令人看得心疼又心痛,也似乎激起了人們的正義感——禁止塑膠吸管。

這並非是人類第一次對塑膠產生危機意識,塑膠惡名昭彰多年,它被貼上許多標籤:有毒、致癌、污染水源、讓水中生物難以生存⋯⋯同時,也被指出對我們的健康有害,畢竟在我們大啖海鮮的同時,魚、蝦、貝類也誤食著那些塑膠的碎片,食物鏈的結果之下,塑膠裡的毒性又再度積累到人類的身上,令人心驚。但其實,最讓人類頭痛的,則是塑膠不能自然被環境分解的特性,也因此被掛上「地球最大負擔」的罪名。

不過,當我們大肆提倡環保、追求生活品質而將塑膠視為大敵的同時,是否也回過頭來想想,塑膠真的對環境百害而無一利嗎?

在電影《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中,最經典的一幕,是一只透明的塑膠袋,與落葉一起在大風中翻飛的畫面。觀眾看著它時而顫抖,時而原地迴旋,時而輕躍向上,在那三分鐘的畫面裡,配上溫柔的音樂,讓觀眾開始相信那只塑膠袋擁有生命,甚至希望它能飛向天際。

塑膠袋也可以如此優雅,但那些美好的畫面都只存在於電影裡,現實中遺落的塑膠袋僅僅只會遭到人類無視,而又或許因為塑膠太方便了,使得我們可以一邊享受著塑膠帶來的方便,一邊大聲抱怨它們對環境的傷害。

《BBC》的報導指出,1959年的塑膠袋發明者,瑞典科學家斯坦‧圖林(Sten Gustaf Thulin),當初發明塑膠袋的動機,是為了減少樹木的濫墾濫伐,當時他靈機一動,希望能製作出一種結實、輕便、低成本又能重複使用的袋子。他抱著愛護環境的善良心意,發明出改變世界消費生態的塑膠袋,沒想到最後塑膠袋卻成千夫所指,令人不勝唏噓。他的兒子勞爾・圖林(Raoul Thulin)更在記者訪問時說道:「對父親來說,人們把塑膠袋當作一次性產品,是非常奇怪的事。」因為早在70到80年代,斯坦・圖林總會隨身攜帶一個塑膠袋,摺好放在口袋裡,功能就像是現在提倡的購物環保袋,而大家在獲得塑膠袋後,卻並不這麼做,不但對環境造成更大迫害,也糟蹋了發明者的一片好意。

其實,塑膠的出現,的確拯救了地球的有限資源,比如它替代了木材、絲與棉製品、金屬、紙、玻璃等材料的使用,也因為人工合成的塑膠材質有其延展性、軟硬度還有重量的可塑性,在工業上有更多的應用,甚至因為塑膠再製再利用的特性,相較其他一次性的材質來說,是更能夠重複使用的。

另外,《BBC》引用多位環保人士及學者的說法,塑膠袋比紙袋、棉布袋更環保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製造過程的能源消耗量相當低,僅僅需要少量的石油及極低的能量就能被製作出來。然而,目前約有20多個國家開始禁止塑膠袋、塑膠吸管及免洗餐具的使用,並且希望人們可以使用紙袋、自備環保袋及環保餐具,不過,紙袋、環保袋雖然可以減少垃圾和浪費,但同樣也會造成其他重大的環境影響,例如紙袋的製作過程會消耗更多的水和能源,也因為紙袋的質地更重,在運輸時也得耗費更多的資源,另外,廢紙再生也會產生廢水問題,而英國環保署也坦言,若紙袋要和可回收利用的塑膠袋一樣環保,也得被重複使用三次;又例如棉花製成的棉布環保袋,光是種植棉花就得消耗大量的水和資源,何況製作過程呢?同樣有數據顯示,棉布袋至少得使用一百三十一次以上,對環境帶來的傷害才會小於一次性的塑膠袋。

如此來看,塑膠確實在資源減量及工業發展上,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既然塑膠功不可沒,怎麼會背上破壞地球的罪名呢?會不會其實,是人類自己根本搞錯了使用方法,卻讓塑膠背上黑鍋呢?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問題仍是源自於人類的使用行為上。由於我們過度依賴塑膠便宜、耐用、便利性高的優點,因此肆無忌憚地製造與浪費,反而造成生態的負擔。但若我們對塑膠有正確的認知,了解塑膠「再利用」的性質,並將塑膠效用發揮到最高程度,或許反而能利用塑膠來做環保,例如我們從超市購買回來的生鮮食品或日用品時常會有塑膠包裝,我們可以不急著將它丟到垃圾桶裡,將它洗乾淨、風乾,可以當作垃圾袋或是廚餘的收集袋。

又或是使用過後的保鮮膜,我們也不急著將它丟掉,將它洗乾淨後風乾,可以重複再利用,又或是可以當作小朋友吃飯時的桌墊,防油又防水,聽起來也是挺方便的吧!

甚至是用完的塑膠吸管,我們也可以將它洗淨,重複再利用,比起泡水一次就爛掉的紙吸管,還得耗費樹材及能源,重複使用三次左右的塑膠吸管,聽起來不是更環保嗎?而現在許多的文青商店紛紛推出可愛又精緻好看的帆布袋、棉布袋,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停下來思考,如果我們隨身攜帶輕便的塑膠袋,真的會比那些精緻的袋子來得差嗎?在追求精緻漂亮的同時,也可以想想看,購買帆布環保袋,會不會⋯⋯其實是讓追求環保成為一種商品化的潮流呢?

總歸來說,塑膠的出現其實沒有錯,發明者的本意也並沒有錯,只是原本以環保出發的塑膠袋,卻在人類大量且毫無節制地使用後,變成破壞地球的幫凶。

所以,不論塑膠是以何種形式來到我們手上,只要我們動動腦,勤勞一點,聰明地重複使用它,就是拯救地球的好方法。

一起替塑膠洗刷罪名,讓它輕盈美好地飛向天際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2579844
https://www.gvm.com.tw/article/68956
https://flipermag.com/2019/10/25/plastic-bag/
 
圖片來源:
WeeTracker
udn聯合新聞網
BBC News
Getty Images
shutterstock

工商專區

● 協助產品推廣
●增加平台曝光
●部落客配合
●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