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會在某天又變成小孩──談失智症的成因與照護

  • by

專欄作家/櫻桃子

有些老人的脾氣變得愈發不可理喻,周圍的親友也說是「老番癲」,老人難免會忘東忘西、個性變得頑固,以為這些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但其實老化與所謂的失智是有區別的。那麼,何謂失智?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疾病?

失智的早期警訊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2020年8月推估,到2031年失智人口將接近46萬人,屆時每100名台灣人當中,就有2名失智者;在未來的50年,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30人,顯見失智問題不容忽視,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很多家屬發現家裡長輩出現一些徵兆時,會以為只是老番癲、健忘,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長輩很可能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下表可以作為初步判斷家中長者只是一般的老化,或是已經達到了失智的程度。
家人應避免讓有失智傾向的長者單獨出門,否則可能會因迷失而無法回家。

此外,失智患者在早期,會出現以下幾種警訊:

(1)記憶力減退

有時候人們會偶爾忘記一些瑣事,譬如今天約了朋友見面卻忘了到底是幾點鐘、或是忘了回電話,但經過提醒或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想起來,但是失智患者即使經過提醒也想不起來,並且連很重要的事情也會忘記。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出錯、長年當司機員卻不認得例行的道路等。

(3)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號,或是去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或者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4)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失智患者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會很難跟上其他人的節奏,或是說話到一半突然中斷。在詞彙的運用上,原本很簡易的用法也會出現困難,譬如提到郵差時,會想不起來應該用郵差這個詞、而會說是送信的人。

(5)東西亂放並且欠缺尋找的能力

有時候人們會把東西任意擺放、而一時找不著,但患者會將東西放在不恰當的位置,譬如把電視遙控器放在冰箱裡、把水果放在衣櫥等。失智的人不僅會亂放物品,並且欠缺尋回的能力,此時他們會指控他人偷藏或竊盜。

(6)判斷力減弱

並非一般的誤判或有時候難免做出錯誤的選擇,患者會借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之類;或者,穿著與季節不合的衣著。

(7)從職場或社交場合中退出

患者會變得很被動,原本會參與的活動都逐步減少,甚至完全避免,睡眠時間也會拉長。

(8)個性與情緒轉變

隨著年齡漸長,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患者比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焦慮、易怒、口不擇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失智症的種類

失智症主要區分為兩種類型:
退化性與血管性。其中大部分的患者屬於退化性,主要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比例較高的一種類型。
至於血管性的失智症,則是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一般的中風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等情形,常見的臨床特徵如尿失禁、容易跌倒、情緒變化大等。

失智症的預防

失智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非常大,要防患於未然,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活動,譬如學習新知、參加課程;同時增加與社會的互動,可以當志工、參與社團或是宗教組織。另外,保持均衡的飲食以及適度的運動也是不可少的,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 25、30之間)升高2倍,但過瘦也不好,老年人如果過瘦(BMI<18),則失智的風險亦會提高。

(2)遠離危險因子

譬如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也是失智的成因之一,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及早治療、控制相關數值。另外,也要少抽菸,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

(3)保護頭部

平時要注意保護頭部,譬如需要時應該戴安全帽,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會增加未來發生失智症的機會。

平日應保持均衡飲食的習慣、有助於遠離三高,避免形成失智的危險因子。

失智患者的照護

失智症患者的病程與嚴重程度不一,假設家中人力有限或是需要專業介入時,可以考慮送往安養機構,或是撥打衛生福利部提供的1966長照專線,進行諮詢或是安排居家照護服務。如果是由家屬自行照護,可以參考以下的基本原則。

(1)把焦點放患者的長處與能力所及的事

雖然疾病會奪去失智者的部分能力,但仍有許多能力會保留,例如仍然能自己洗臉、掃地、曬衣服等等,就盡量讓患者去做,可以讓患者感到自己還是個有用的人、也能獲得滿足與成就感。

(2)安排規律作息,保有家庭功能

將每天的作息固定下來,幾點鐘散步晒太陽、幾點鐘吃飯……,這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情緒、生理時鐘及夜間睡眠。而參與家務及家庭聚會,則能提高患者的自我價值,並且感到獲得支持。

(3)支持失智者的獨立與尊嚴

應支持失智者儘可能保有獨立,並自己安排生活的內容,維持活躍的心靈,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患者做他想做的事,給他較多的自由,可以幫助失智者不過度依賴。

(4)提供安全居家環境

在樓梯、浴室、走廊等地方裝設扶手或欄杆;如失智患者已經有精神方面的症狀,則要將家中的危險物品收好。此外,盡量避免造成失智患者時間上與空間上的混亂,家中的擺設不要經常挪動,並且以簡單為宜。

(5)確保適當的養分

飲食上的不足或類型選擇不當,會對失智患者造成健康上的影響,在適當的原則下,盡量提供可以促進他們食慾的餐點。

(6)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技巧

首先要瞭解患者是否仍保有語言能力,或是對圖案、手勢能否理解其代表的涵義;同時要有耐心重複回答或詢問,以免對患者造成挫敗感,也要注意不要批評患者的過失以及糾正、苛責。

(7)做好預防走失的措施

如果可以,首先當然要避免讓患者獨自外出,平時可以幫失智長者拍照,供走失時協尋使用,另外將失智長者姓名及聯絡方式繡在衣物上,或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申請預防走失手鍊。

(8)協助肢體活動

患者會有活動力減弱、肢體逐漸僵硬的情形,可每天定時幫患者按摩身體、促進肌肉放鬆;出門則可選擇適合的行動輔具,如助行器、單拐、四腳拐杖,當活動力更弱時,則可使用輪椅。假設患者已經臥床,則要定時幫忙翻身,經常換尿片及清洗皮膚,避免形成壓瘡。

關注長者、適時就醫

當人們年齡愈長、一般情形下就愈容易經歷人生的重大事件與轉變,像是喪偶、家庭變故、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失能或是社交孤立等。面對家中長輩,親人要多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尤其在失去伴侶後,哀傷反應時間過長,除了憂鬱情緒外,這群長輩有較高的風險伴隨認知功能退化,如果發現這種現象,可帶長輩到身心科做進一步的評估、治療。
【參考資料】
  1.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台灣失智症協會。
  2.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53&pid=7163,「失智症預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06/11。
  3. https://www.hch.gov.tw/?aid=626&pid=56&page_name=detail&iid=478,「如何預防失智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2021/10/19。
  4.     https://dementia.gov.taipei/cp.aspx?n=8AE88E44F6A0AAEE,「照護原則」,台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2022/03/28更新。
  5.     https://ihealth.vghtpe.gov.tw/media/848,「失智症居家照護」,台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2021/04/23。
6.https://www.missing.ntpc.gov.tw/w/missing/resources_20082102184235856?id=20082102171582674,「失智症的類型、病程及治療/失智症病程發展與照護」,新北市失智症共照網站,2020/08/28。
7.http://web.csh.org.tw/web/cshmagazine/?p=1317,「淺談老年失智症」,中山醫訊,2021/03/10。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工商專區

● 協助產品推廣
●增加平台曝光
●部落客配合
●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