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Aaron Chuang
近年來因為通貨膨脹,錢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多人想靠著「投資」,替自己增加被動收入。不過,許多投資專家建議要進入投資市場時,一定要要有「風險資產」的概念,才不會因為市場波動,讓自己的生活造成財務壓力。

接下來將介紹最常見的三大投資商品:股票、基金跟定存讓讀者更清楚。
股票:
這是股份有限公司為了要募集資金,發給投資人作為資本所有權的一種憑證,也就是股東,一起承共同擔公司創造的利潤,同時也必須承受公司決策錯誤帶來的虧損。
投資股票的好處是可以賺取股價波動的差價,只要該公司前景看好,股票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股價就會讓漲。例如某公司的股價是一股30元,上至到了50元,即賺取20元的價差(1張是1000股),也就是獲利為2萬元。
然而,股市又稱股票市場,主要分為兩種:第1種是初級市場,例如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首次公開向投資人發行股票;第2種是次級市場也就是大部分民眾買賣股票的地方,假設原始股東想要賣股票,又外在投資人想億買股票,可以透過這個市場進行交易。
次級市場除了可以賺取價差外,也能得到公司配發的股息,對一個長期持有的股東來說,就可以在固定個季度中獲得公司發放的紅利,又稱股利。一般而言,股利分有2種方式:第一種事現金股利,就是以現金方式發放,俗稱做配息;另一種為股票股利,是以股票方式發,又稱做配股。
在選擇股票上,一個穩健的投資策略通常是「價值投資法」,也就是說股利愈高,走勢相對穩定的個股,一般來說就是鎖定龍頭權值股(例如台積電、日月光等著名公司)、傳統產業和食品等類股,在檢查是否有每年發放穩定的配股、息,並且計算殖利率( (股息÷股價) × 100%),不失為一個簡單的投資方式。
基金:
這種投資商品是一種集合「眾人資金」共同投資的工具,交由專業經理人操盤,一起承擔風險、分享利潤,用小錢,一般來說最低是新台幣 3000元。一般而言,依照發行基金分為:境內型(國內發行)和境外型(國外發行);若是以依照投資標的區分的話,又分為債券型、平衡型、股票型;還有以投資地區區分,則有全球型、區域型、單一國家型。
根據以上的基金分類,可以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挑到最適合的基金。通常投資範圍越廣、或投資債券比重越高的基金風險相對較低。
投資方法上,分為「定期定額」和「單筆投資」。如果是想要慢慢累積投資部位,分散投資風險的民眾,適合選用定期定額;但若是喜歡一次到位,大筆金額精準投入標的則會建議單筆投資。
定存:
此種理財方式是將一筆錢放置在銀行中,並且約定了一段時間不動用,銀行根據時間給予一定的利息。定存又會再細分為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2種,因為定期存款的客戶比較多是公司、政府機構、營利性社會團體,因此一般民眾多使用是定期儲蓄存款。
定期儲蓄存款有分為3種模式: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存本取息。首先,整存整付的意思是一次存入本金,到期一次提取本金和利息;其次是,零存整付則是每月存入固定金額直到約定期滿為止,到期再一次提取本金及利息;最後,一次存入本金,利息按月提領,到期一次提取本金。 還有一個特別要注意的是,銀行利率受到央行基準利率的影響,民眾要特別注意央行的升/降息,在詢問各家銀行的利息是否有變動,還有定存提前解約時利率會降低、利息被銀行打8折。

風險資產是一種可以評估自己能夠承擔多少風險的概念,由於高報酬往往帶來的是高風險,所以像是股票、期貨及選擇權就是風險較大的投資產品,接著是基金和債券,最後才是定存、活存和國債等。
按照風險來排序的話,以定存最小、基金次之,最後是股票最大。但是由於每個人因為年齡、職業甚至是族群,導致可承受的風險不同。專家建議,可以用平均壽命減去實際年紀,該數字當作風險資產配置的比例。舉例來說:平均壽命是90歲,投資人年齡是50歲,那麼高風險的投資比例就不該大過40%。
這也代表,年紀越大所能承受的風險越低,在股票、期貨及選擇權的投入要逐年降低。此外,年屆中年的民眾也要特別注意「資產的流動性」,也就是可以快速變現的能力。一般而言,除了在股票、基金相較於活存比較難「變現」,且該類投資商品常受限於市場波動,還有買賣的轉換時間,並無法即時將錢領出來。
中年後身體機能會逐漸下滑,統計上常有短期變現需求。為了不讓自己落入週轉不靈的窘境,也必須配置一定比例的現金。由於是股票、基金還是定存,大部分的時後都能有正報酬,但是如果中短期會用到該筆資金,就有可能被迫變現,除了白忙一場以外,基金跟股票還可能賠了報酬,因為隨時準備可運用現金,才可以確保自己在投資市場能夠無往不利。
最後,由於市場上投資商品五花八門,步入中年的朋友可以選擇高股息、殖利率的股票,或者是全球債券型基金,投資人可以固定領取利息,再搭配穩定的定存投資術,如此,一方面不需要時刻注意市場變化,二來也能夠每年獲得穩定現金流,不失為一個穩定、風險又低的投資策略,才可以在投資市場上無往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