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隊活動=才藝課程嗎?營隊到底在做什麼

專欄作家/吳美玉

長長的暑假又要來了,寶貝們要做些什麼安排呢?想要有趣、又想要吸收新知識、最好還能夠安全又輕鬆…。充實又美好的長假安排有沒有這麼困難?

什麼是夏令營?

『夏令營』是一個由西方帶進台灣的概念,目的是讓孩子透過短暫與父母或熟悉的環境分離,與同儕一起的環境中,培養獨立思考、學習自我管理的一個機會。然而這樣美好的宗旨,逐漸因為社會競爭、升學型態的轉變下,扭曲的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專業、才藝速成班。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為期一到兩週的時間裡,學會營隊所教授的技能。到底夏令營與才藝班有什麼不同呢?

一個健全的夏令營除了有趣的智力課程,同時還需要有品格的建立、結交新朋友的機會、或是與舊有同儕互動的機會、及發現新興趣的機會。與一般我們理解小朋友暑假就是要放輕鬆、快樂的玩耍是不太一樣的概念,同樣是玩樂卻讓孩子有更深刻的收穫。

目前市場上普遍的幾種夏令營類型有,戶外探索、數理科學、人文藝術、體能挑戰、EQ與理財規劃、其他綜合類等,選擇這麼多元,他們又都在做什麼呢?

戶外探索:較多與自然生態連結,透過觀察生活周遭的動、植物來認識環境。像是上山下海的自然觀察、生態知識、或是戶外體能活動等項目。如跑酷、溯溪、樹屋體驗等。

數理科學:從上到天文下至地理的廣泛領域中的科學知識與實作,讓孩子在實驗中看見科學與科技神奇的變化。如AI機器人比賽、天文營、無人機體驗營等。

人文藝術:許多人在這個類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語遊學。但其實人文藝術的類別拜現代生活形態的轉變,有許多新興產業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職場的情境。如訓練口條的小小主播、小小考古學家等。

體能挑戰:這是一個夏令營發起至今較早開始的項目,透過自我極限的挑戰刺激孩子五感神經,或是某項運動賽事的訓練,啟發孩子對運動的喜好也訓練身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如田、徑各項運動項目之營隊、MV舞、軍事體驗營等。

EQ與理財規劃:是晚期相對較新興的項目,許多家長意識到孩子成長的過程除了學識上的精進,情緒與財務管理也是生活中形影不離的議題。如理財營、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

綜合類:是一次將幾個不同的項目結合,讓孩子可以一次短暫的體驗不同樂趣。如運動加人文、料理加生態等。

那我的孩子參加完夏令營是不是就能學會小提琴?鋼琴?或是成為芭蕾舞者?

對許多家長來說每一分錢的使用都帶著一份期待,期待又會轉變成一種要求。其實對於孩子或是營隊的老師們來說,都是很委屈的想法唷!!當老師們很認真的在過程中想要把對的態度與價值觀帶給每一位來參加的孩子時,卻沒有得到家長的支持,真的很可惜。讓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活動本質上的差異吧:

快閃形式的夏令營,主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絕佳的五感體驗的場所,如同一個領域的初探。真正的學會一件事情,則是在離開夏令營之後才開始累積。19世紀研究人類大腦吸收與訊息累積的德國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利用學習曲線的方式發現大腦掌握一項新技能的時間,大概在接觸該項技能最初的20小時是最有效率的。此外,美國的開國元勳Benjamin Franklin,也認為五小時法則(Five-Hour Rule)是學習效果最佳的方法。也就是一週五天,每天學習一個小時的方式這樣學會一項技能,就是大約4週左右的時間。

認識孩子的不同階段

了解了夏令營與才藝班的不同之後,如果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安排暑假活動可以怎麼規劃呢?來自加拿大的夏令營機構,針對四至十六歲階段的孩童,將其分成五個不同等級給家長在選擇營隊時參考。

年幼的孩子因為初次離開父母,各方面發展也才剛起步。建議不要進行太過強烈的活動或訓練,避免在一開始就帶給他們負面的印象,或是對於社交的恐懼,未來就更排斥參與相關活動。有父母甚至會陪同一起進行,最初的社會認識與交流。低年級的孩子,已經進入過小型的校園社會環境,也有部分學科訓練的經驗,相對能更加明白秩序與機構的運作。此刻的他們也是一個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與新鮮感的階段,多元的體驗是一個打開視野的方式。透過不同領域結合的營隊,讓孩子從中找到想要延伸學習的方向是低年級適合的項目

進入中年級後,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對於自身的喜好也算是有些基礎的概念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和朋友一起認識與分享這個世界,也透過互相比較認識自己,剛起步的友誼也能透過營隊中的團隊合作加深友誼的基礎。因此除了選擇一些互動性高的營隊活動,在預算與安全性考量都合宜之下,和喜歡的朋友一同參加夏令營也是一個方法喔。

高年級的孩子不管在學校或是家庭都會開始被賦予一些不同職責,即將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他們擁有足夠的獨立性,也有自己熟悉信任的友誼。學習在團隊中擔任些角色,能夠增加孩子的責任心及成就感。也能在他們學習帶領的過程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對方的反饋適度調整自己,也是進入大社會與建立自我反思能力的過程此外,一些體能上的自我挑戰,也能訓練孩子們的心智與毅力。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運動員,但是體能訓練更重要的是內在心智的訓練。

最後一個年齡層對於東方與西方社會有點不同,因為社會條件與職涯要求的不同。教育成本相對低廉的台灣,大多青少年都能進入大學就讀。更多甚至是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後,才第一次出社會開始一份穩定正式的工作。但在西方國家,對於教育的觀念不同,許多人在完成高中基礎教育後,便開始人生的職業生涯,或是找到自己畢生的志向。僅有少部分人選擇投入研究,或是需要學習更多知識的領域而繼續就讀大學。

因此,16歲甚至以上的年齡層,對於他們來說,是他們可以開始思考自己往後發展的階段,除了參加營隊甚至也鼓勵參與志工服務的活動。不只是在營隊中學習,更是成為傳承的對象去教育下一代。對於亞洲國家,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處於思考自己大學系所的階段。因此,透過一些深度營隊的選擇,除了為該領域作預備,也能在部分志工營隊裡更實際的去了解自己喜歡的領域實務

但最終仍是建議,家長與孩子能共同參與這個選擇的討論過程。只有在互相了解的情況下,做出最適合的選擇喔。

還在苦惱嗎?可以從這裡開始喔

1.設定好自己的期待

2.選擇對的類型

3.決定是否要過夜或是日間型

4.參考營隊提供之設定與體驗介紹

5.找到一個孩子會喜歡的教練/老師

6.考慮自己的預算與孩子享受的課程

工商專區

● 協助產品推廣
●增加平台曝光
●部落客配合
●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