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平台 – 真的安全嗎?盤點五大購物詐騙手法

專欄作家/陳盈蓓

網路無國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由於網路的高度發展以及3C產品的普及,光靠網路幾乎就能完成在生活中的任何大小事,其中又以社群還有網路購物最為熱門,可說是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進行的事情,加上2020年初的武漢肺炎疫情,更助長了網路在各個方面帶來可預期的效益成長﹔不論何時何地,一機在手,只需動動指尖,搭上網路這班永不停飛的航班,就能透過商品在網路中遨遊世界。零碎的通勤時間也好,辦公室偷閒的點心時間也好,或是捨不得關掉商品頁面的睡前時間也罷,都一再的證明了網路購物對於現代人不可否認的必要性跟重要性。

在近年興起的蝦皮購物之前,以往只要說到網路購物,無非是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Pchome或是Momo購物網,這幾個平台是擁有最多使用者購物龍頭,先來看看165防詐騙專線所整理出的5大詐騙手法:

而人潮就是錢潮,詐騙集團便開始將歪腦筋動到網路購物上,而小編也是眾多的網路購物成癮者之一,網購年資大概9年的小編,除了本人之外,家人跟朋友也都曾接過詐騙集團的電話,小編本身的案例是在露天拍賣購買二手課本之後才發生的詐騙,小編經歷的就是上圖的4解除分期付款這個騙術,我們先來解析詐騙集團常用的網購詐騙SOP流程吧!

1.來電號碼顯示為+2或是 +886的來電

2.對方聲稱自己為某網站的賣家(通常帶有濃厚的中國口音),並詳細的核對、詢問交易資訊包括:日期、訂購人姓名、品項、數量、金額及付款方式(以盜取的訂單資料誘導受害人相信自己所言)

3.表明此次來電目的為受害人或後台疏失,導致此筆訂單若不在今晚12點之前做取消,須連續扣款或連續購買12次,需跟銀行端取消自動扣款功能,因此要求受害人提供常用的卡片背面的銀行客服電話(為竄改來電顯示號碼)

4.聲稱會先跟銀行客服聯絡,強調約莫10分鐘後的來電絕不可錯過

(電話聽到這邊的人幾乎可以確定60%已相信詐騙的話術)

5.再次來電的顯示號碼
剛才提供的銀行客服電話

(使被害人誤以為是銀行端來電核對資料)

6.核對資料之後便要求被害人依照指示到ATM更改設定手動取消自動扣款(實則依照指示將款項匯入詐騙集團指定的帳戶)

上述的順序就是網拍詐騙的標準常見流程,而以下內容是小編當時遇到的真實詐騙對話劇本就與標準流程如出一轍,現在來看看小編親身遇到的詐騙事件吧!

首先,事情大約發生在傍晚6點多,來電號碼顯示為一通前面有著數字+886的陌生市話,接起電話後第一句就分辨出對方的大陸口音,接下來對方匆忙的表示自己是露天網站的賣家,並詢問我是否有在107922在他們的網站購買過某本二手書,接下來便一一說出該筆交易的消費金額、個人資料,甚至是選擇的超商取貨付款方式,確認核對清楚訂單資訊之後便告訴我,雖然取貨付款之後訂單已經完成,但後臺這邊發現我選擇到連續12次的自動扣款,如果不在今天晚上12點之前按照指示到ATM 取消自動扣款,之後我必須在他們的網站連續消費12次才行。

接著並要我拿出手邊常用的信用卡或是提款卡,要求我將卡片背面的銀行客服電話提供給他們,並說會先替我跟銀行端做聯繫,所以大約10分鐘後,客服會來電跟我確認資料,還千叮嚀萬囑咐要我一定要記得接電話,但當天狀況下著不小的雨,人剛好又在外面還迷路了實在是不太方便繼續通話,果真10分鐘左右之後,就有通來電,號碼顯示為剛才我提供給對方的銀行客服電話。

但如同上述描述的窘境因此我沒接起那通來電,等到我有空閒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晚上1030分,一邊想著接到詐騙電話的可能性,又一邊擔心,如果真的要連續付款12次的話該怎麼辦?雖然單筆的金額不大只有300多元,但這件事情依舊困擾著我,於是便靈機一動致電到剛才給對方的銀行客服,告訴客服人員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而客服人員先是安撫我的情緒,之後告訴我那是詐騙集團的來電的劇本,而且還是詐騙集團的慣用手法,他們透過網站盜取個資,來電的時候說明的訂單還有資料只是不要讓對方起疑心,進而相信他們的身分確實是賣家;再來要求提供卡片的銀行客服電話,是為了設定來電顯示的號碼,讓人以為來電的是銀行端,而對方叮囑我一定要接的第二通電話則是騙術的第二階段,詐騙集團的其他內部人員偽裝成銀行客服說明要核對身分,可實際上是透過這通電話得到被害人其他更機密的資料,通常得到個資之後便會在電話中要求被害人,依照指示操作ATM進行所謂的修改自動扣款設定,實際上的步驟則是把錢匯出到詐騙集團指定的戶頭;另外客服人員還特別說明,其實卡片背面的客服電話是給客人來電的總機專線,電話進到系統之後會自動進行分流,如果是由銀行端客服撥出的電話顯示號碼會是手機,不可能是跟客服電話相同的號碼

有趣的是,整件事情尚未落幕,在事發相隔2個月左右我又接到相同的電話,當我一聽到對方開口說話的聲音,便知道又是相同的詐騙集團還是同個人,我說了句:不要再打來了謝謝!之後便馬上掛斷電話做為這齣鬧劇的結尾,慶幸那天下著大雨的不便讓我的荷包逃過一劫。

以上小編的個人經驗是在露天拍賣購物之後發生的,從此之後再也沒到露天拍賣進行購物,避免同樣的狀況再度發生。

除了蝦皮之外,2010年興起的臉書FACEBOOK近年開始轉型經營方式,社團與直播更是許多人購物的新選擇,不論是雜貨、服飾、飾品甚至海鮮、珠寶各式各樣的產品,在直播當中看到商品的實際樣貌,能透過留言揪團與同地區的人一同購買湊免運,也可以親自且較快速的跟賣家聯絡進行商品諮詢,更能以留言做為是否購買商品的依據之一,許多客人會透過留言反饋使用商品後的心得,購買過的人所留下的內容做為標準,對於還在觀望商品及有興趣的客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消費心理,但實際上留言者是否為真正購買過該商品的顧客也不得而知,而近年來的詐騙假網拍新聞更是層出不窮,就拿小編加入的臉書社團來當例子。

平常上班壓力大的小編,平時的興趣就是看演唱會,在享受音樂與高昂氣氛的同時也能盡情地大聲尖叫釋放壓力,因此小編加入臉書的換票代購的社團成為一員,社團內不限表演者的國籍,台、韓、日、美、英的藝人,不論是演唱會、見面會或是劇場表演的票卷都會有人在社團上發文,而發文的人不外乎就是下面這4種情況:

1.沒搶到的粉絲求讓票

2.有搶到但不滿意位子的求換票,或是搶到的場次當天時間無法配合要換票

3.具有規模性的強力穩定設備跟眾多的槍手的黃牛集團,開出高價售出優越位子以賺取其中高度價差,偶而會因為開價高的誇張沒人購買,而在演出前夕跪求原價出售

4.其實手上根本沒有票卻盜用別人的圖片PO文的詐騙集團

上述1、2都是屬於普通粉絲的正常需求,但3跟4的黃牛跟詐騙集團這類的貼文在社團內也是常常能看見的,先來說說黃牛的部分:

黃牛通常具有一定的規模,基本配備大概像是網速超快的系統、穩定給力不卡卡的電腦設備、為數不少的搶票槍手,及願意提供搶票答案以賺取1000元薪資的粉絲。

所謂黃牛的意思,就是用高出原價許多的價格賣出票卷以賺取其中的高額價差,黃牛將收到的利潤稱之為代購費,而中間的價差多寡取決於該藝人的熱門度、知名度以及序號的好壞﹔小編本身曾遇過票卷原價1500,而黃牛開出的價格最低2800至最高15000,比原價遠多出10倍的價差,而如同上述提到的,黃牛因為擁有良好的設備環境,搶到的張數多之外,序號越前面的票價差一定會越高,呈現正比的狀態,而許多粉絲更不惜花大把鈔票也要進場一睹偶像的風采,卻在無形中助長了黃牛的猖獗,形成惡性循環,黃牛大部分的代購貼文模式大概會像下面的這張圖片,先告知有代購費用、哪位藝人的演出票卷、場次、座位序號,有意願的人再私訊問詳情

而相比黃牛賺取高利潤的商人心態,第五點的詐騙集團的手法更加的不可恥,兩者的出發點同樣為利用粉絲對偶像的喜愛,因而心急的想盡各種辦法的心理進行交易,黃牛至少是真的擁有票卷在手,但詐騙集團的做法則是違反法律的欺騙行為,通常詐騙集團會像偽裝成一般黃牛的口吻PO文,內容大致就是手上有幾張票卷,需要的人需要透過私訊得到更詳盡的消息﹔而在粉絲詢問之後對方秀出票卷的照片(包括票卷實體、序號、演出時間、座位資訊等相關資料),讓粉絲信以為真自己手上真的有票卷,但實際上都是從其他票卷社團盜取的圖,因此許多人現在PO文時都會在圖片上加註浮水印,讓詐騙集團盜用圖片行騙的手法無法得逞,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實際例子:

 除了上述的手法之外,詐騙集團更進化到先偽裝成一般粉絲求票,假裝耐心地詢問價格、座位這些資訊,直到要匯款時便以怕受騙為藉口要求證明,要求賣家傳身分證資料藉機盜取個資,再用賣家的身分證繼續行騙,科技日新月異,沒想到新穎的詐騙手法也是持續的求新求變

從上方的4張對話中可以看見,左邊的人就是詐騙集團偽裝成粉絲詢問的情況,之後便藉機盜取個資,而右方的賣家可能是曾經碰過類似的經驗,因此給對方照片的時候並未顯現全部的身分資料,一旦詐騙集團成功拿到個資,便會利用手上有的身分證賣家或買家的名義繼續行騙,甚至拿去當人頭戶,一但警方追查到證件本人的話,受害者就會瞬間成了罪犯,這算是詐騙集團常見的手段,不論何時何地跟對象,在提供給別人自己的身分證明資料時務必要謹慎小心,才不會意外成了冤大頭還要賠償法律責任。

 第一段提到的社群軟體當中也包括了使用上非常多元方便的通訊軟體LINE,除了一對一聊天室,也可以開啟群組三五好友聯繫感情之外,無非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好康道相報,或傳送一些影片或連結分享給彼此,而每隔一陣子詐騙集團都會推出新的手法,偽裝成LINE的官方帳號,用不同的方式來擷取用戶手機裡的個資,根據以往的新聞案例大概曾發生過下列幾種手法:

1.
偽裝成
LINE官方貼圖帳號並宣稱只要按下對話框中的連結,或是規定將此連結分享至10位或是15位好友的聊天室,即可免費下載貼圖並永久使用點進連結顯示的網頁可能不是原本預覽的內容而導向其他網頁,但往往在按下連結的時候就等於間接傳送或是允許對方瀏覽手機用戶的內部資料,一傳十十傳百,比起單獨一對一的聊天室,群組間的傳播力更是迅速,少則3-4位,多至幾百位聊天室成員,讓詐騙集團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透過假連結在受害者不知情的狀況下蒐集到大量的個資,利用大家都想撿便宜的心態,想著點進連結沒反應大概只是騙人的惡作劇,但沒多想到的是詐騙集團能透過連結在用戶手機裡盜取到甚麼程度的個資才是最為嚴重的,加上現在的搜尋網站引擎被設計的非常聰明又人性化,再登入帳號時會詢問是否要儲存帳號密碼,大部分的人為避免忘記帳號密碼都會選擇儲存,如此以來下次再登入時,網站就會自動記憶屬於該網站的用戶帳號密碼,對使用者來說圖個方便卻也容易讓隱私陷入無形的危險當中。

還有類似免費貼圖的詐騙方法,手法同樣透過用戶點進連結,不同之處在於點進去的內容由原本的下載貼圖改成影片,而影片通常帶有聳動的標題跟說明,例如:XXX發生大地震,影片預覽可能是看起來像是災難片的圖片,點進去之後卻什麼內容也跑不出來,但同樣的地方是,在用戶點擊連結的瞬間,就等於允許了對方閱覽自己手機的權限,而使用者自己毫不自知。

2.
另外這個手段就跟最早期的電話詐騙有些類似了,相信大家從小一定聽過的詐騙手法,大概就是被害者接到詐騙集團偽裝成家人被綁架,並在電話另一端用著跟家人相像的聲音不斷的哭泣、哀求快點付給歹徒贖金救自己回家的綁架手法,但那是
20幾年前的詐騙元祖了,在2020年的劇本從電話改成了幾乎人人都有的通訊軟體。

首先,不太熟悉手機通訊軟體的人基本上不會更動到原本的設定,以LINE來說,最初的設定是會允許自己其他所有人被加入好友,在新的手機裝置下載LINE之後就會自動匯入手機的聯絡人資訊並成為好友,而所謂的允許被其他人加入好友代表對方無須經過自己的同意,可隨意透過LINE ID 電話或是第三者傳送的聯絡人資訊方式取得,許多詐騙集團就會利用這點,加入好友之後並開啟跟對方的聊天室,而有些人看到自己被不認識的人加入好友,會有先詢問對方是誰的習慣,這時詐騙集團就開始SOP的運作,假設是一位剛被詐騙集團加入好友的受害者,最基本的詐騙劇本順序如下圖:

 剛開始對方會以自己是遠房親戚的小孩(平常完全沒有連絡),或是以前的朋友(已經好幾年沒聯繫卻突然出現)的身分自我介紹,說明自己換了手機於是辦了新的電話號碼或是新的LINE,便開始噓寒問暖關心近況(使受害者放鬆警戒),持續幾天後會將話題慢慢轉移到自己身上,表明自己最近失業、投資失利甚至是家人生病湊不出醫藥費….等等的各種悲慘又可憐的藉口,並希望被害者能夠借點錢資助讓自己度過難關,而詐騙集團使用該方法也是有固定目標,主要會針對中年以上的年齡層進行詐騙,除了看準財產較多這點之外,也利用了長輩對於晚輩的關愛及不忍較容易被悲情牌打動,更因為一時心軟擔心就沒有及時確認對方身分,便匯款到對方指定的帳戶掉進詐騙集團的圈套,等被害人匯款過去之後再試圖聯絡時,對方不是封鎖就是不讀不回的人間蒸發,往往錢都匯過去一大半了被害人才發現自己受騙了,詐騙集團對於中高年齡層的受害者更是獅子大開口,少說至少10萬起跳,有些更殘忍的就快騙光被害者的所有積蓄。

相關受騙新聞:

假冒親友用LINE詐騙借款 警:長輩易受害老梗假親友真詐騙 警籲一聽二掛三查證

也是因為相似的詐騙一再的出現,尤其是長輩現在只要到銀行機構匯款,若要匯款一筆為數不少的資金到沒有交易過的陌生帳戶時,行員都會特別警覺的詢問關於這筆匯款的來由,寧可多多詢問確認原由,也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錯失挽救老人家辛苦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金的機會。

除了小編自身的實際經歷之外,我們實際來看看曾被報導過的成功詐騙案例:

積蓄全沒!解除分期詐騙老梗 工程師竟匯款19次遭騙百萬

該報導中的受害者同樣在露天拍賣購物,進行交易後也接到詐騙集團的來電,細看內文的話可以發現,手法、劇本都跟小編遇到的如出一轍,小編發生的年份是在2016年,而此新聞是2020年發布,由此可知即使詐騙集團研發新手法遇到瓶頸時也只能玩老梗,成功詐領受害者資產的案例成功的關鍵在於讓受害者聽信指示操作ATM,因此現在許多購物網站都會在網站首頁、結帳時或是訂單注意事項特別備註,”本網站不會透過電話聯絡客人或指示客人操作ATM“這類的標語,目的就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客戶,若接到聲稱是該網站的客服人員時無須驚慌也無須擔心,保持冷靜並不要在電話內給予任何資料,不要落入詐騙集團的圈套而詐騙手法推陳出新,下面一則來看新的犯罪手法。

三倍券詐騙全台已3起 社群平台拍賣、求職都是陷阱

詐騙集團也搭上三倍卷這班順風車,不論是LINE 或是臉書社團都有出現民眾受騙的情形,詐騙集團PO文時表明用2500就能購買3000元的三倍卷為噱頭先吸引民眾私訊洽詢,之後通常會有2種發展:一是看買家要購買幾份,並要求買家匯款後寄出三倍卷,但往往買家匯款之後根本沒收到三倍卷,一再私訊追討才發現早已被對方封鎖,不僅沒拿到三倍卷還被騙錢﹔二則是求職時被要求先提供健保卡,之後卻發現健保卡被對方拿去領三倍卷,假求職真詐騙。

而中時也貼心地替民眾整理出幾個以三倍卷名義行詐騙之實的手法,政府機關也再次呼籲,任何用LINE 或是臉書社團私下交易三倍卷都屬於違法的行為,千萬別再因為貪小便宜的心態而賠上自己的積蓄。 

詐騙集團鎖定三倍券 北市警呼籲提防4花招

看完上面的報導及小編的自身經歷,在網購時查看該商家的評價固然重要,但其實首要的是,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第一時間不能完全聽信對方的說法,也絕對不要給予任何更細節的個資,先大略記下對方對話的流程,電話結束之後致電到165防詐騙專線告知整個對話的來龍去脈,讓專業且有經驗的人員協助我們分辨及了解事情的真偽,只要一通電話的時間就能免去受騙跟提心吊膽的風險。

另外,165防詐騙專線也有開設LINE 官方社群,只要加入好友就能夠不定期的接收到近期詐騙集團常用的方式、情境、說詞、跟如何破解對方的手段,貼心的是,如果懶得看訊息裡的內文說明,165的官方LINE也會在每篇宣導繪製小漫畫讓人一目了然,跟上時事之外,只要短短的幾分鐘就能夠適時的保護自己跟身邊的人不受騙!

法律諮詢區

●提供多項法律諮詢服務
●專業團隊分析案件
●給予法律相關專業意見和協助
●各類契約書擬定、訴狀書